扇,古稱箑(sha)?!墩f文》:“ 箑 ,扇也。”古代也有扇并稱的,揚雄《方言》曾說:“自關(guān)而東謂之 ,自關(guān)而西謂之扇?!边@里所說的扇 并非是我們今天看到的拿在手中的扇子,而是懸掛在室中,用繩子牽蕩搖動取風的工具。直至今天,我們尚能在蘇、贛、皖的一些古代民居中看到這種拉動扇 取風的遺跡。
自商周以來,扇還有兩種功用,一是裝置在貴族出行乘坐的車上,形如傘蓋,借助車輛前行,氣流沖動而產(chǎn)生風,既可遮陽避雨,又能生風散熱。二是作為天子貴胄出行的儀仗。晉代崔豹《古今注·輿服》中曾記載舜時做“五明扇”,以示廣開視聽,征求賢才,秦漢時公卿大夫皆可用,到了魏晉時代則只有皇帝專用。這種“五明扇”實際上也是一種傘蓋,與我們今天意義的扇已相去甚遠了。
至于拿在手中而又可攜、可搖的扇子,或云始自于夏,到了周武王時期,就與我們今天看到的扇子差不多了。從字形看來,“ ”從竹,而“扇”從羽,最原始的扇子當以竹編羽輯為之。從漢魏以來的辭賦中,我們都能看到多處提及扇,曹植有《扇賦序》,道及曹操得到皇帝賞賜的上方竹扇。晉代陸機有《羽扇賦》,專門頌詠羽扇??梢娫跐h魏時期,竹扇和羽扇已經(jīng)十分流行。
竹扇的編織方法有很多種,或削竹如縷,編織而成;或劈竹為片,展平以成,經(jīng)過多種手法編織,再配以各種裝置,遂成竹扇。竹扇的主要原料是竹,此外類似竹扇而使用原料不同的,尚有棕扇、葵扇、蒲扇、蕉扇、麥扇、檳榔扇等等,都是以不同材質(zhì)制成的拂暑工具,雖用途一致,但其工藝之繁簡、品質(zhì)之優(yōu)劣卻大有高下之別。
羽扇大多以禽羽制成,種類繁多,如雉尾、鳳羽、鵲翅、鶴翎、鵝毛、雕翎、孔雀尾、鷹羽等等,一般多用鵝毛、雕翎為主要原料。扇柄可用竹、木甚至象牙制作。羽扇的歷史也很悠久,傳說三國時諸葛亮和晉代的顧榮都是執(zhí)羽扇指揮千軍萬馬征戰(zhàn)廝殺的,所以“羽扇綸巾”歷來為人稱道。江南水網(wǎng)稠密,飼養(yǎng)禽類環(huán)境優(yōu)越,故而盛產(chǎn)羽扇。另一方面,羽扇來風輕柔和緩,自身體輕而便攜,更有種仙風道骨的意味。
如果說竹扇和羽扇本身是一種美的藝術(shù)品,那么團扇和折扇則更是藝術(shù)的載體了。
團扇的出現(xiàn)大約早于折扇一千余年?!栋噫兼ジ琛吩疲骸靶轮讫R紈扇,皎潔如霜雪;裁為合歡扇,團圓似明月。”王昌齡《長信愁》詩有:“奉帚平明秋殿開,且將團扇共徘徊?!倍际菍F扇的吟詠。換言之,宋代以前的扇子,大都是指團扇而言。團扇的材質(zhì)大多以羅、紗、綾、絹為之,很少有紙做的團扇,但近代日本、韓國的團扇卻有很多是紙扇。前幾年我在威海的市場中就曾買到過韓國紙制的團扇,兩面作畫,也很別致。羅、紗、綾、絹等絲織品編制成的團扇總稱之為紈扇,因此江淹有“紈扇入團月,出自機中素”。
團扇的形狀不一定都如圓月,也有腰圓、橢圓、六角形等,一般也統(tǒng)稱為團扇。說到團扇,許多人會認為是古代婦女的專用品,實際上在折扇出現(xiàn)以前,男人也是使用團扇的。唐代以前團扇的實物已經(jīng)很難見到,我們在一些繪畫和墓室壁畫中僅能看到團扇的大體形式。新疆吐魯番曾出土過唐代絹扇,其扇柄很長,由此可以推斷這種長柄團扇有可能是侍者執(zhí)來替主人扌扇拂的,因此團扇也稱為宮扇。這種長柄宮扇在唐代周日方的《簪花仕女圖》中表現(xiàn)得最為清晰,扇面還繪有牡丹花。宋代的團扇實物今天尚能見到,尤其是宋代的繪畫作品,保存至今有相當一部分是畫在團扇上的,且不乏出自名家之手。由于年代久遠,這種團扇畫多為絹本扇頁的形式出現(xiàn)。直至明代以后,男人所用的扇子漸漸地被折扇取代,而團扇才在更大程度上為女性專用,裝飾也就更為繁復(fù),如用彩帶沿邊,飾以扇墜,紈素的扇面上不僅可以繪畫,還能刺繡、緙絲、抽紗,而扇柄的材質(zhì)除了竹、木之外,還有牙角之類,從整體來看,明代以后的團扇更趨向女性化了。
關(guān)于折扇何時在中國出現(xiàn),歷來存在著很大的分歧,一般認為是起源于宋代,或說是日本傳入,或說是高麗傳入。折扇在宋代已經(jīng)出現(xiàn),基本上是沒有疑義的,最具代表性的材料當屬宋人郭若虛的《圖畫見聞志》,對折扇做過較為詳盡的描述:“以鴉青紙為之,上畫本國素青,雜以婦人鞍馬,或臨水為金砂灘暨蓮荷、花木、水禽之類,點綴精巧。又以銀泥為云氣、月色之狀,極可愛,謂之倭扇,本出于倭國也?!睆倪@段文字來看,扇上繪畫的風格并沒有什么特殊之處,唐五代之際的青綠金碧山水和人物也大抵如此,所不同的只是作畫于折扇之上。至于從高麗傳入說,多因記載高麗使臣進貢折扇的材料而推斷。這種由使臣進貢折扇的儀節(jié),從宋代至明代皆有之,元代時有使者持聚頭扇,還為當世譏笑,這也說明在宋元時期折扇并沒有被普遍使用和仿制。直到明代永樂中,“朝鮮進折疊扇,上喜其舒卷之便,命工如式為之,亦謂之撒扇?!币虼丝梢哉f折扇的普及當在明代初年才開始。而明以前的文獻中所提到的扇,基本上說的都是竹扇、蕉扇、羽扇和團扇之屬
以團扇為載體的繪畫法書,自明代中葉開始轉(zhuǎn)向折扇,尤其是蘇扇工藝形成規(guī)模之后,吳門畫派、畫中九友直至四王吳惲等一系列畫家無不將折扇作為創(chuàng)作的園地。除了職業(yè)畫家之外,文人士大夫也將題寫、書畫扇面作為一種以文會友、交際應(yīng)酬的風尚,甚至廣及僧道閨閣、商賈市井??v觀明清繪畫史,扇面的比重不可忽視,雖然其創(chuàng)作空間受到一定的局限,但凡工筆寫意,皴擦點染無不展現(xiàn)其間,山水人物,花卉翎毛,無不傳神其上,由此成為中國畫的一種特殊形式。
折扇的美學表現(xiàn)和技藝發(fā)揮更可以分為兩個部分,即扇面和扇骨。
對于一把成扇來說,扇面與扇骨是不可分割的、珠聯(lián)璧合的藝術(shù)品。自明至清初,一般來說是文人畫家創(chuàng)作于扇面,而能工巧匠施技于扇骨,直到清中葉以后,藝術(shù)家才參與扇骨的繪畫、書法與鐫刻,于是扇骨身價倍增,甚至成為可以脫離扇面而存在的獨立藝術(shù)品。扇骨的材質(zhì)也更為多樣化,從一般的方竹到棕竹、湘妃竹、鳳眼竹;從一般的紅木到黃花梨、紫檀、雞翅木、楠木、檀香木,直至金漆、螺鈿、掐絲等工藝和象牙、玳瑁之類的奇珍之品。其骨數(shù)的多寡與樣式,乃至扇頭的形制也是千變?nèi)f化。即便說折扇是舶來品,那么一經(jīng)中國文化的浸潤,也會發(fā)揮到極致。
正是由于折扇特有的藝術(shù)魅力,它的收藏與鑒賞自明代以來也一直是文玩中的一個重要的門類,上自宮廷、下至民間,都有收藏扇的嗜好。乾隆時的《石渠寶笈》中著錄的扇面集冊就有43種,成扇或扇頁多達數(shù)百種。民間收藏家的收藏數(shù)量也頗為可觀。《紅樓夢》中有一節(jié)石呆子收藏古扇的故事廣為人知,那位石呆子收藏古扇百余把(所謂古扇,估計也不過有明一代的折扇。一般來說,團扇多以“柄”記,文中以“把”記,自然是折扇而非團扇。)后為賈赦覬覦,指使賈璉巧取豪奪,以致石呆子家破人亡。也由此可見當時折扇的收藏已成為一時好尚。
古代扇子使用之普遍,成為了夏天不可或缺的一項商品門類,唐人李綽的《秦中歲時記》載:“端午前兩日,東市謂之扇市,車馬特盛?!倍h在巴蜀的錦官城成都,每年五月也設(shè)有扇市,盛極一時。當然,這其中并無折扇,但五花八門的竹、羽、蒲、蕉制成的扇子,以及紗絹紈扇,都是可供不同階層選擇的消暑用品。而自明代中葉以來,折扇的廣泛應(yīng)用,尤其作為藝術(shù)載體的形式問世,坊肆之間經(jīng)營歷久不衰,可以說一直延續(xù)到上個世紀五十年代,一些著名的扇莊如王星記、舒蓮記等信譽卓著,產(chǎn)品極受青睞,除了一般檔次不同的扇骨、扇面之外,還能定制加工,如扇面的款式及加礬加金,扇骨也可請名人擬畫稿刊刻,以區(qū)別坊肆間的俗品。
扇子作為藝術(shù)品,今天仍是收藏家求索的一個重要門類,而在現(xiàn)實生活中卻漸漸淡出,實在是令人遺憾。夏日炎炎,小輕舒,給人一種莊靜與安詳,或多或少會拂去一些浮躁和暑熱。見過不少歷史照片,印象最深的一張是七十年前盧溝橋事變的當日,北平各報記者趕赴宛平城采訪當時的宛平縣長王冷齋(解放后被聘為第一屆北京文史館館員),照片上的王冷齋縣長一襲夏布長衫,手執(zhí)一把折扇,神態(tài)安詳,侃侃而談,對記者披露盧溝橋事變真相,向全世界控訴日軍的挑釁行為,在敵軍壓境、民族危亡之際,仍不失書生本色。那把折扇,那襲長衫,并沒有顯示文人的羸弱,卻令人感到一種民族文化的厚重,一種不可辱的氣質(zhì)與精神。
空調(diào)時代,雖不知寒暑之切肌,但仍然企盼著扇能再回到生活中來。